查看原文
其他

食粮计划VOL.18 |伪造与失落 (上)

FAC 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
2024-10-14





引言

大家爱逛博物馆吗?富丽堂皇的空间、触不可及的艺术品,让人感到庄严而又高雅。


但是否有人告诉过你,罗浮宫的镇馆三宝《蒙娜丽莎的微笑》《米洛的维纳斯》《胜利女神》中,《米洛的维纳斯》是“伪作”,而《蒙娜丽莎》的本来价值并非如此之高?事实上,在这些博物馆里,隐藏着许多不为常人所知的秘密。




这些令人震惊的观点来自诺亚查尼,他从艺术犯罪学的角度去大量研究了艺术品的历史和博物馆藏品等,证明了历史是有迹可循的,而艺术品的“犯罪”历史更是能够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在影视作品的影响下,艺术犯罪是很容易让公众认为是“迷人”的——绅士般的怪盗,兼具品味和蛊惑。同时,艺术犯罪通常又被认为没有实际受害者而被忽视。实际上,艺术犯罪的问题非常严重。这次的食粮计划我们将会分为上下两期,给大家带来诺亚查尼的作品,带领大家走入艺术品的伪造和失落的故事,体验不为人知的,神秘的艺术史。


 


伪造的艺术

书本介绍


 

诺亚查尼的《伪造的艺术》专注于伪造艺术品的历史,他开篇便用了阿布雷特·丢勒被人伪造并在法庭上输掉了的故事,引出了关于艺术品的不确定性。故事里丢勒的作品有他的独特水印作为商标以表明原创性,而仿造家在仿造的时候同样加上了丢勒的水印,明显的带着以丢勒名义卖画的意图。


然而,最终的判决却是丢勒败诉了,为什么?因为仿造家在仿造的同时以同样的手段在不起眼的地方画上了属于他自己的“商标”。



从这个荒诞的判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微妙的定义,于是就讲出了关于艺术作品的问题,怎么样去定义伪造、临摹和新的另一件艺术品?伪造的出现会造成什么样的乱象?而书本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讲故事的同时尝试去讨论这些问题。

 


诺亚查尼在书本里讲“伪造”的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两方面的重要信息。首先是从伪造家着手,对伪造大师们的心理进行分析,讲述他们进行伪造的动机和手段。然后就是关于艺术伪造的历史。


作者在伪造家动机上给我们展现了出乎意料的事实,历史上有名的伪造家们的动机几乎都不是为了钱,而是别有心思的,大家都怀揣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和目的去进行伪造,举例子的话,比如为了宣扬“自己是天才”,即越像真的,那就必是越厉害。这是其中一个非常常见和“合理于情”的动机,而这种动机下的仿造其实是非常有历史根源性的。



在过去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常常以工作室的模式来进行艺术创作,而学徒都是在模仿大师的作品中成长的,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同时提到过去一些大师的作品不一定是出自他手,有可能是工作室的学徒们画的,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又因大师署名,只能划分到其麾下。


另一个常见的动机是为了声名和自尊。有些时候,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厉害之处,并非是一目了然并且有具体的衡量尺度的,所以这种时候伪造的真假难辨,技法的展示,很讽刺的就成为了最能体现能力的一个方式。于是乎一些受挫的或者带有扭曲的野心的艺术家就会进行艺术伪造。而和为了声名和自尊很相像的动机是复仇,即是一种对于艺术圈的报复。


 


而另一个重要信息部分就是艺术伪造的历史,总结书中内容来看,艺术作品的伪造可以说是在艺术品的概念出现后,就已经随之而诞生了,从出土的各种文物中就可以看到古希腊时代就已经有了关于伪造的记录,而到了古罗马时期艺术品真假的问题更是严重,由于当时古罗马人仰慕希腊文化,便大量的防制古希腊的艺术作品,其中包括雕像文章开头所提到的《米洛的维纳斯》现在普遍被认为是古罗马的仿品,而非普拉克西特列斯的原作。



随后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的期间围绕着“宗教”活动,各种以利益为目的的圣物伪造盛行,都灵的耶稣的裹尸布即是最著名的例子。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艺术意识大幅提升,现代意义的“艺术”的出现,皇宫贵族们大量收藏艺术品使得艺术品的价格暴涨,导致了艺术伪造的市场。时间来到19世纪工业革命,由于新兴资本主义的兴起,平民富裕了起来,资本家也加入了收藏浪潮当中,同时鉴赏家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多了起来,艺术商业圈逐渐成型,水涨船高,经销商又与鉴赏家合作频繁,此时伪造也由于人为鉴定占主导得以乘虚而入。20世纪往后开始科学手段就已经丰富起来了,科学鉴定可以代替人为鉴定,但是由于行业的规则和鉴赏家博物馆等各方的共识,科学鉴定的应用似乎并不非常常见。


而对于这种伪造的乱象,在作者重新审视了伪造的根源而非伪造的成果后,最后总结道:“世人既愿受骗,便由其受骗也”。

 


 推荐理由

作者所写的看似是一篇大论文,然而这本书的内核还是行云流水的笔风和丰富的故事,诺亚查尼作为一名学者的同时,对于普罗大众和读者来说更是一名写故事的人,书本里面的奇闻趣事,展现作者引人入胜的讲故事能力。其中有比如27页出现的艺术商人奥托瓦克(Otto Wacker)



他交易梵高伪作,这事件在当时极其轰动,也是史上第一起用用到科学手段检验方式的案件,开创了先河,对于艺术鉴定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还有比如106页的赫伯恩,在当代艺术家批评不欣赏他的画作的情况下,他选择了用自己可怕的技巧去伪造作品,以揭露控告这个艺术世界尤其是商业上和鉴赏家的空洞,这也是属于上面所说到的关于“复仇”的动机。



同时作者的标题和整理上也展现了他的巧思,他对于每一个小篇的标题的把控到位,里面都是用到故事中的关键词和对事件有趣化的概括,比如“贝伦森的友好克星:西利奥-乔尼和锡耶纳造假学派”“保护者或伪造者?杰夫-范-德-维肯的重拳出击”“锻造自己的名声:肯-佩伦伊”等等等等,宛如单元小剧,引人遐想,读者可以根据兴趣去选读篇章。

 


关于艺术品伪造的历史,同时有丰富的图片来进行补充,本书里面的资料都是较为新的,记录的事件和故事都是最新的版本,同时拥有丰富的配图而且都非常的清晰,几乎所有关于真伪的艺术品都有相关的对比,这样的配图能够补充科普,让读者更清晰的知道甚至是记住所讲的艺术品并且能能够对比真伪的区别,在其中更好的感受和思考,能够学到不单只是文字信息,还有结合视觉的感知。
 


最后一点,就是本书关于艺术品的价值还有犯罪乱象的反思的教育意义。作者旨在对于艺术伪造的“开玩笑”态度的修正,这是一种掺杂达达主义成分的态度。

 



本书展现并示范出这种行为在人文上归根结底的损害,抛开真情实感和人文思考的创作是不带有意义的,而除开了原则上的问题,还有实际上的损害。


艺术伪造,经济上造成的问题还是小事,而像是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损害是公众的财产损害。然而,我们的认知是很容易受骗的,艺术犯罪最可怕的是对于文献的真实性,可循性和准确性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会腐蚀我们的学术研究和整个艺术世界的发展。

 

艺术品的价值并非我们的常态认知里面所下的定义,“内在”价值往往比我们想得更重要。抛开比如画作的实体价值, 那无非就是画布和颜料,于是“内在”价值就是那幅画面的美感。


然而,审美性除开画面的美丽,还带有很多外在因素影响着我们的感觉,好比这幅画的过往和经历、宣扬和炒作,于是乎,我们也可以认为由这个审美性所决定的艺术品的价值,其实就是人的欲望的尺度,是我们赋予了艺术品的价值。

 

 


-

撰文 | 魏灼见

编辑 | 唐雪雯
审校  | 戴玉莹 

书籍图片来源于网络。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 荐 阅 读

大年初一离不开床

关于食物,是艺术补充了文字的空白

舞台上发生的一切,正是生活投射在你身上的样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